校本研修(6)——关注细节,迈向深度:生物学科“三维”教研透视
如何从事务性教研走向学术性教研,是长江中学校本研修走向深度的目标追求。12月17号下午,生物组“三维”教研继续开展,本次教研活动共包括两部分内容。一是统筹学考进度,商讨下一步的复习策略,一是对高一年级下周的整体教学进行研讨,确定教学的重难点,打磨教学设计,提升设计能力和教学技能。
统筹学考进度
通过调查,组内教师基本已经完成必修一的复习,距离学考还有不到四周的时间,针对必修二的内容,我们研讨后确定复习的重点在第1章、第4章和第5章,因为第2章与前面学习过的有丝分裂比较相近,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快,第3章在必修一学习核酸时就已经打下良好的基础,不用太过担心。
进度统筹
主题设计展示
本次研讨的主题是“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”教学设计,主备人孙媛媛老师先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教学构思,她采用回顾复习的方式,引导学生回忆ATP合成过程中的能量来源,引出“细胞呼吸”的概念,接着从生活实践出发,结合酵母菌可用来发酵馒头和酿酒,引出本节的主题探究——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,由此展开本节课的探究实践活动。在开展探究实验前,孙老师先带领大家回顾了“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”的实验,得出探究实验的基本流程,再结合生活实例,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假设,通过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,进而明确实验设计思路,并在实验设计环节,提出关键问题,帮助学生改进实验,最后通过视频演示实验,展示实验现象,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,得出实验结论。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、条件以及产物。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,通过上述探究过程,学生顺理成章得出结论,进而总结酵母菌细胞呼吸的类型。纵观实验设计,总结“对比实验”和“对照实验”的区别。本节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着眼于提升关键能力,培育核心素养,发现知识的本质,促进学生思维发展。
设计构思
同伴评议提升
同组老师均参与了此次评课议课活动,孙媛媛老师的这节课构想得到了组内老师的一致好评。亮点是从生活实践出发,利用酵母菌发酵馒头和酿酒引入主题,按照探究实验的流程进行设计,中间不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,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假设,设计实验,进行验证,分析结果,得出结论。时佳佳老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,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,发现生物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,还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自主性,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联系,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。汪秀文老师在实验设计环节中提出了新的设想,教师可以在学生明确实验设计思路后,指导学生对有氧和无氧装置进行构建,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装置的改进问题,这个过程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。
评议提升
本次生物组在事务性教研基础上,聚焦课堂教学,打磨提升教学设计,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,构建实验过程。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,能够更好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思维能力,培养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。